2008年3月11日,星期二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从“环境换取增长”到“环境优化增长”
长兴3年172个项目吃“闭门羹”
路平

  本报讯  对污染项目一票否决,是我省众多地区招商引资中设立的“门槛”。曾被形容为“灰尘漫天,污水横流”的长兴县是全省最早设立污染项目一票否决“门槛”的县区之一。因为这个“门槛”,该县近3年来让172个项目吃了“闭门羹”,其中包括一个投资3000万美元、年产值可达数亿元的化工项目。
  据长兴县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科科长周德华介绍,172个被否决项目中,95%以上为工业项目,其中化工项目占50%以上,其他主要为玻璃加工、石粉加工等建材行业项目。
  “否决的这些项目都是因为与我县产业发展导向不合拍,污染难以治理。”周德华说,“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量是有限的,尽管多数投资者声称污染治理技术先进,但我们考虑环境成本投入不合理,影响企业竞争力,即使入驻也不会良性发展,还与‘大好高’项目抢占土地等资源,所以坚决对这些项目说了‘不’。”
  该局总工程师陈富强说,一个污染项目,几年后往往要用几倍的成本去整治,还未必能够根除它留下的“污痕”。“否决这些项目,不是不要发展,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。”该县环保局局长史会方说。
  长兴是全国著名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基地。铅酸蓄电池产业在推动长兴经济发展的同时,也带来了严重的铅粉、铅尘污染。从2004年至今,该县先后投入1.5亿元关闭了污染企业300多家。目前虽然蓄电池企业数量从175家减少到50家,但是剩下的企业生产层次更高了,经营效益也提高了,产值比整治前同比提高了60%。从“环境换取增长”到“环境优化增长”,在发展中保护,在保护中发展,长兴县尝到了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甜头。